伊贝尔特(Jacques Ibert, 18901962)
法国作曲家。曾就读于巴黎音乐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军。复员后从事作曲。1937年出任罗马的法兰西学院院长。1955年曾任巴黎歌剧院及喜歌剧院院长。1956年被选为法兰西院士。伊贝尔特的作品包括多种体裁,所写七部歌剧属喜歌剧型,以《德佛特王》(1928)最为出名。芭蕾舞剧《游侠骑士》(1935)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主要管弦乐曲有《游戏》(1926)、《巴黎》组曲(1932)、《嬉游曲》(1930)、《长笛协奏曲》(1934)等。伊贝尔特受福莱影响很大,后来又一度倾向于印象主义。作品基本保持了法国乐派的一些特征,比较清淡,技法比较自由大胆,不拘泥于传统,结构感很强。(叶纯之)
skbshge
普罗柯菲耶夫
普罗柯菲耶夫(Cepre Лрокоφбев, 18911953)
苏联作曲家。生于松卓夫卡。从小跟随母亲学钢琴,后又从格里埃尔学作曲。1904年在正式考入彼得堡音乐学院时,已经创作了四部歌剧、一部交响曲、两首钢琴奏鸣曲和数量众多的钢琴小品。就学期间师从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里亚多夫等,主修作曲、钢琴与指挥,各科成绩均很优秀,获得过学院的奖励。毕业之后投入了繁忙的创作,作品几乎遍及音乐的各个领域,较为重要的有歌剧《赌徒》(19151917)、《锡西亚组曲》(1914)、《古典交响曲》(19161917)。除创作外,还以钢琴家和指挥家的身份广泛举行音乐会。1918年离开苏联,在欧美各地从事音乐活动达十五年之久,主要创作包括歌剧《对三个橙子的爱情》(1919),舞剧《钢铁步伐》(1925)和《浪子》(19281929),以及《第三钢琴协奏曲》(1921)等。1934年回到祖国,开始了其艺术生涯的新时期,创作热情极高,大量的优秀作品相继问世,如:第六、七、八钢琴奏鸣曲(1940,1942,1944),歌剧《战争与和平》(19411952),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935)和《灰姑娘》(1946),《第五交响曲》(1944),《第七交响曲》(19511952),《第二小提琴协奏曲》(1935),《交响协奏曲》(19501952),清唱剧《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9)、《冬日的篝火》(1949)和《保卫和平》(1950)。尽管在40年代末受到过苏联官方的批判,其某些作品被斥为“颓废的形式主义”,但从整体上看,他最后近三十年的创作仍得到苏联政府的重视,很受苏联人民的喜爱,作曲家本人曾获得过多种荣誉称号。
普罗柯菲耶夫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音乐中常出现活泼的进行曲节奏,和声中往往有尖锐的效果,尤其是突然的调性变化更富有奇特的魅力,管弦乐配器也以色彩绚丽著称。整体的艺术风格以清新、刚健为特色,同时又显露出幽默、戏谑的情趣。普罗柯菲耶夫也曾受到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影响,其《古典交响曲》也堪称一部新古典主义的作品。(孙国忠)
skbshge
勃里斯
勃里斯(Arthur Bliss, 18911975)
英国作曲家。1913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取得音乐学学士学位。旋入皇家音乐学院攻读,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参军。1919年退伍后,写了一系列室内乐,在1922年及1923年的国际现代音乐节上演出,从此成为英国先锋派音乐运动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体裁众多,包括芭蕾、电影与戏剧音乐等。曾几次去美国。1942年曾担任英国广播公司音乐指导三年,1950年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重要的现代作曲家之一。勃里斯的作品共百余部。被称为是艾尔加传统的合法继承者。其音乐风格源自后期浪漫主义,但缺少马勒、艾尔加等人的内省性观照,比较外向,在结构和织体方面相当严密,和声语言较多变化。(叶纯之)
skbshge
奥涅格
奥涅格(Arthur Honegger, 18921955)
瑞士作曲家。生于法国的勒哈弗尔。19091911年就学于苏黎世音乐学院。1911191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一生崇敬巴赫,对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等人的作品也很偏爱。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加入了“六人团”,但却是该团体内与萨蒂的艺术思想联系最少的一员。一生创作颇丰,音乐风格多样化,并有自己的独特个性。1921年作的取材于圣经故事的清唱剧《大卫王》为其成名作,可看到受亨德尔同类音乐的影响。作于1923年的标题性管弦乐曲《太平洋231号》属“机械音乐”,通过“音响造型”模仿描绘了这种当时最新型号的机车从起动、奔驰到最后停止的整个过程。当年作品演出曾轰动一时,作曲家也因此广受世人瞩目。作于1935年的清唱剧《火刑台上的贞德》在音乐上融合了诸种因素:赞美歌、舞曲、民歌及含有现代气息、音响刺激的音乐语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所作的五部交响曲中以第二、第三和第五交响曲最为出名。《第二交响曲》(1941)写于纳粹占领巴黎期间,乐队编制仅用弦乐,只在末乐章加进了独奏小号,并奏出凯旋性的曲调,表达了作曲家对反法西斯战争必胜的信心。《第三交响曲》(1933)亦称《礼拜交响曲》,虽然借用了宗教的名称,表达的却是一种对人生和社会的哲理思考。《第五交响曲》的别名为《三个D音》,指全曲三个乐章都以D音结束,悲剧气氛甚浓,恰切地反映出作曲家晚年的悲剧意识和苦闷的心境。其他主要作品还有:歌剧《犹滴》(1925)、《安提戈涅》(1927),交响诗《夏季田园曲》(1920)、《胜利的贺拉斯》(1920),《钢琴协奏曲》(1924)等。
奥涅格一生基本上都在巴黎活动,在创作的同时也教授作曲,还经常指挥自己的作品。其音乐批评文章和随笔对研究当时的音乐文化生活具有一定的价值。他最重要的著作为《我是一个作曲家》(1951),该书不仅阐明了他的艺术思想和创作观念,还表达了他对未来音乐发展的思考。(孙国忠)
skbshge
格罗菲
格罗菲(Ferde Grofe, 18921972)
美国作曲家。从小随母学钢琴、小提琴及和声,从祖父学中提琴。1909年进入洛杉矶交响乐团,任小提琴演奏员达十年之久。在此期间,还到剧院、舞厅乐队演奏,并热心于作曲与编曲。1919年,受到通俗乐团指挥保罗·怀特曼的赏识,加入该乐团从事编曲与创作。从此,怀特曼乐团的全部管弦乐作品的配器工作几乎都由格罗菲担任,其名字也与美国的“交响爵士乐”联系在一起。1924年,成功地为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的管弦乐部分谱曲,声名大振。同年,创作了第一都大型乐队作品《百老汇之夜》。此后,相继创作了《密西西比组曲》、《大都会》、《大峡谷组曲》、《马克·吐温组曲》和《好莱坞组曲》等,其中以作于1931年的《大峡谷组曲》最为出名。格罗菲的作品,大都表现美国的山水风光。音乐语言清新流畅,管弦乐色彩尤为绚丽奇妙,作品不仅描绘细腻生动,而且富于鲜明的美国气质。(孙国忠)
skbshge
米约
米约(Darius Milhaud, 18921974)
法国作曲家。生于普罗旺斯地区的艾克斯城。从小就学习演奏小提琴。1909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小提琴和作曲,分别师从热达尔日、维多尔、丹第和杜卡。在求学期间,参加了许多音乐活动,熟悉了德彪西、拉威尔和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新作品。但他最喜爱的作曲家是萨蒂、沙勃里埃和罗塞尔。19171919年担任了法国驻巴西使团的秘书,与富有文学才华的大使保罗·克洛代尔成为好友,后者为米约的创作写了几部文学脚本。二三十年代主要活动于巴黎,成为“六人团”的重要成员。1940年移居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的密尔斯学院任教。1947年重返法国,执教于巴黎音乐学院,并继续在美国大学授课。
米约一生创作甚丰,其中大部分作品是受人委托而写的,体裁种类繁多。20年代初的作品明显受到爵士乐和南美音乐的影响,例如舞剧《世界的创造》(1923)和管弦乐组曲《巴西的回忆》(1921)。家乡普罗旺斯的美丽风光和生活场景也在他的音乐中多次出现,如钢琴与乐队曲《艾克斯狂欢节》(1927)、管弦乐《普罗旺斯组曲》(1937)。大型器乐作品有十二部交响曲和众多的协奏曲。属于舞台剧范畴的重要作品还有《克利斯托夫·哥伦布》(1928)、《奥菲欧的不幸》(1924)、《美狄亚》(1938)和《大卫》(1954)。
米约的创作很难划分一定的发展阶段,也不易归入某一个具体的“主义”或流派,而是广采博取,取精用宏,具有明朗、清新、简洁和抒情的特点。作为米约创作技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调性的运用,虽然他不是第一个使用这一技法的作曲家,但却是最先对多调性进行系统研究和予以一贯使用并不断将之发展的重要作曲家。发表于1949年的自传《没有音乐的笔记》,是研究其艺术生涯的重要文献。(孙国忠)
skbshge
本杰明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奉旨成亲 作者 其君折枝 [附带番外]《嫁金钗》作者:笑佳人 嫁金钗(笑佳人) 咸鱼导师?我的学生全是灭世级by柒月火 有种跟我结婚啊! 资质平平只好搞内卷 不要试图攻略偏执魔头 .小刺莓 鸿蒙大罗天书客吧小说 [补番]汴京小面馆(松雪酥) 库洛牌拯救世界[综] 烟花易冷 [废文 完结]《你怎么这么小心眼》作者:木木瑞rui311(互攻) 符修通天书客吧小说 互利[gl] 《不要试图攻略偏执魔头》(精校版全本by番外完)作者:小刺莓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书客吧小说 没有上岗证所以不能和男神搞黄色(人外,H) 别想离婚[重生] 《他为我而来》 御雪离 禅月 我行让我上[电竞]书客吧小说